网络营销的长尾

一、受众范围扩大

曾经我将几十个热门数码论坛收集起来,统一地做了一个和数码毫无关系的一个推广营销,第一天我发现从这些数码网站来了一个流量,我很失望,第二天发现又来了一个,第三天也来了一个。一个星期下来,几十个论坛共来了不到十个流量,但是我的效果已经达到了,我将我的受众面扩大了,即使是数码类的发烧友也能来我这个毫不相干的网站,就是一种成功。并且直到现在仍然每天有一两个来自这些数码论坛的流量。

二、搜索引擎包容性

这个“长尾”体现搜索引擎的收录量。我将我所营销的网站的主要关键词或者名字放进推广文案中,我营销到的点越多,我所营销的网站被搜索引擎的收入量也越大。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搜索自己网站出来的是对方网站中关于自己的关键词,这就是SEO的功能,同样的我将关键词的范围扩大,我所得到的搜索量也增大,这些是在与VC谈判时很好的筹码。

三、低端长尾的群聚性

众所周知,网络的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便是它众多的包容性,而这种包容并非是单纯的热门,众多冷门的聚合产生的效应仍然是一个热门效应或者有可能超过前面的热门。我分析了一下营销网站的流量,有众多的只有1-2个流量,但是这些来源非常地多,把他们加了加算出来其实流量已经超过了排在第三位的来源。

四、时间的延续性

一个营销的贴子放在某个低端论坛,贴子可能几个月没有人看,或许营销的人发现这个贴子没有价值,其实好多来源就是从这些几个月前发出的推广来的。横向的推广一方面是为了受众面的扩张,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一个时间延续之后仍然能有稳定的流量,网络营销的效应不是即时的,即时的就不是互联网了,互联网的价值就在于信息的长期保存性以及可被发现性。

网络营销的研究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例,只能靠不断地去积累,并且一切网站的发展都是由最低端的营销开始的,谁都不能避免(少部分例外),其实网络营销的每一步都包含了“长尾理论”,对于刚从事互联网营销的人有可能不是很能接受,感觉营销工作枯燥乏味,或许没有成就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长尾效应便能真正显示出来。

群组化

一、人们为什么使用群组?

群组创建人为了积累个人资源,将众多的“同类”积聚到一起,形成群体效应。群组内交流人员利用群组交流看法,查看自己想要的资料。牛逼的使用者则通过资料贡献以及个人魅力等元素成为意见领袖。其实每个群组使用者的目的都很单纯,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去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

二、意见领袖。

中国人喜欢凑热闹,喜欢copy,自己却不喜欢贡献与讨论,即使某个观点与自己想法完全偏差。但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喜欢“贡献”,当这种“贡献”无论有益无益时都能够获得众人认可时,意见领袖便形成,但是这类意见领袖毕竟只是小范围内的舆论导向,很难左右一个宏观意义上的舆论。宏观的互联网有自己的意见领袖,比如各种IT撰稿者以及评论家。

三、群组传播。

群组的传播是范围内的传播,有可能无关痛痒,比如群组长尾的末端那一类只有几个人的群组。这里的传播要涉及到另外一块东西,就是群组的功能,群组究竟是一个讨论平台还是一个传播平台。构建一个讨论平台会发现价值不高,使其成为传播平台会发现受众范围太狭窄,都非常矛盾。理性化的群组其实两者皆包含,内部是一个讨论平台,对外是一个宣传机构,至今没有发现有人对自己创建的群组进行一种商业化的宣传,其实当一个群组拥有的组员以及受众达到网站会员的某个百分比时,比如50%以上,形成的商业效应会非常恐怖,当然这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当然有可能真的可以试一试,商业化总是在不经意间产生。

四、群组品牌。

这里的品牌不是指群组的个体品牌,而是指群组的主题以及有可能代表的某个品牌。就拿豆瓣里的google小组,这个小组的品牌便是“Google”,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广告,只不过这个广告是由广告受众自己去发出的。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情:某个网站正在创业前期,在产品未出来之前便在豆瓣上打出了自己的招牌,形成一个饥渴营销,效果非常好,单纯的豆瓣就能产生这种效果,那么假设把范围扩大,在这个2.0群组众多的网站中,全部建立自己的群组,那么产生的品牌效应呢?

新媒体并不单单指的是一些庞大的平台或者新颖的媒介,其实每个地方都能够成为新媒体,真正有传播价值的地方便是新媒体,网络群组的独特性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深入地发掘便是寻找其真正价值的方法。